記者了解到,隨著開采要求的提升,傳統煤企迎來智慧新時代,安全、高效的智慧礦山建設已成剛需。與之相匹配的信息技術,因此日益受到重視。而受制于煤礦開采環境復雜、井下作業流程繁瑣,快速通訊、高精密度傳感器等組成部分,一直是智慧礦山建設面臨的主要短板。5G的超高速率、超低時延、超大鏈接特性,為突破瓶頸提供了可能。
5G賦能,推動“老”煤企“新”升級
“相比傳統開采模式,智能開采可達到現場施工無人化、遠程操控化,大大減少粉塵、噪聲等污染危害,同時節約一半左右的人工。”河南能源焦煤公司千業礦山項目負責人賀軍令告訴記者,有了5G技術,將進一步提高無人開采設備現場作業的精準度、穩定性,推動礦區實現破、鏟、裝、運的全程、遠程智能化操作。也正因此,該項目成為河南首個“5G+無人礦山”項目。
11月6日,河南焦煤公司與中國移動河南公司簽訂5G戰略合作協議,計劃投入14個5G基站,可帶動60臺無人車的無人駕駛,以及13臺挖機、10臺鉆機的5G遠程控制等應用,一期工程預計本月底投用。“屆時,可真正達到‘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智能化提效’的效果。除了改善生產環境,以1300萬噸/年的礦山開采量計算,每年還將節省人工成本1200多萬元。”賀軍令稱。
率先試水的還有山東兗礦集團。日前,山東在礦業領域的首個5G站點落戶于此,兗礦集團聯手中國聯通、中興通訊,將拓展“5G+智能采煤”、“5G+智能輔助運輸”、“5G+無人機巡檢”等多項應用。
兗礦集團董事長李希勇表示,目前雖已正式頒發5G商用牌照,但礦用5G設備的研發、應用等,在國內外尚無先例。“出于峰值速率、移動性、網絡能量效率方面的巨大優勢,5G技術可有效提升智能開采、智能掘進等場景控制水平和監測數據傳輸可靠性、可維護性。為搶占5G工業應用領域先發優勢,推動智能礦山建設,兗礦已制定了三年建設規劃,力爭到2021年全面建成智能礦山。”
記者進一步發現,包括三大電信運營商,以及聯想、華為在內多家信息技術、通信公司,如今也已打破界限,爭相進入傳統煤炭行業。“相比3G、4G,5G的商業化進程更短、產業周期更長。如果說在3G時代,達到5億用戶需要10年,在4G時代用了5年時間,5G時代可能只需要不足3年。在新的智能連接革命下,5G將滲透各行各業,傳統能源領域也不例外。”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能源產業發展首席專家馬俊禮表示。
在馬俊禮看來,傳統煤企的特點是“身體強壯”,但其“智慧大腦”相對薄弱。而通信行業的強項在于技術,對能源的理解和積累卻不足。“雙方協作融合,才能取得一個雙贏局面。”
尚處探索階段,轉變思維是第一要務
在火熱發展之下,5G究竟能給煤炭行業帶來什么?
據延長石油集團副總經理范京道介紹,5G技術的大帶寬、大規模連接,首先可支撐更多傳感器,讓數據傳輸質量更高、更穩定。其次,低時延、高可靠的屬性,可實時獲取設備姿態數據,既能讓遠程控制精準可靠,也能實現設備智能聯動。此外,5G基站體積小、間距小,更適合用于井下環境。例如,井下工作面粉塵大,對視頻、紅外線等信號的干擾較強,對5G影響則相對較小。
“如果說,1G時代能通話,對應煤礦的人力開采階段;2G-3G時代,煤礦進入普采、綜采半自動化;到了4G時代,煤礦也迎來綜采自動化。2020年之后,借助5G技術,煤礦將真正實現智能化無人開采。”范京道表示,煤礦開采技術的進步,與信息技術發展正相匹配。
兗礦集團相關負責人舉例,煤炭井下采掘工作面與地面集控中心之間的數據傳輸,主要依賴于有線網絡方案,而井下布放線纜存在走線困難、易遭破壞等痛點。采用無線通信替換傳統有線的方案,實際已醞釀許久。
“相比4G,5G的峰值速率提高20倍,系統時延快了10倍,連接密度擴大10倍,給上述構想帶來可行性。這樣一來,遠程視頻傳輸時,我們再也不用看馬賽克了,無人駕駛、遠程控制也不會再因‘慢半拍’而造成事故。”該負責人表示,以5G網絡為核心,替換原有通信系統、提高網絡傳輸能力,有望解決礦井生產現場,海量數據及視頻傳輸業務的瓶頸問題。
記者從多家煤企獲悉,由于起步不久,煤炭行業的5G探索尚處初期,更多停留在規劃、構想階段。“對于煤炭這樣的傳統行業而言,信息化、數字化轉型是一個難題,自身技術積累、互聯網思維等均需要加強。在思維上有了轉變,未來的路才更寬敞。”馬俊禮稱。
近日在第三屆中國企業改革發展論壇上,山東能源集團董事長李位民也表示,傳統產業并不等于夕陽產業,首先要實現思想觀念的轉變。“傳統的煤炭行業、傳統的慣性思維,要轉變發展觀念、變革發展方式是一個艱難過程。5G技術正是一個重大機遇,應用到生產經營和管理的全過程,實現融合發展。”
此外,西煤機公司智能化研究所所長趙亦輝認為,煤企做好基礎工作,才能更好實現5G技術的應用。“以采煤機為例,系統、硬件若不升級,即使拿來新技術也不匹配用。先有成熟產品,再以5G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