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最早從事煤層氣研究、開發的先行者,國家能源委咨詢專家委員會委員孫茂遠在行業摸爬滾打多年。近期一則消息,給他帶來久違的振奮。“剛剛得知,我就在第一時間與很多伙伴分享了。大家都覺得很鼓舞、很提氣,未來進一步克服困難很有動力。”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難掩興奮之情。
孫茂遠口中的“消息”,來自近日召開的國家能源委員會會議。會議提出,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多元發展能源供給,提高能源安全保障水平。其中,明確提出要“有效開發利用煤層氣”。
肩負保障煤礦生產安全、彌補清潔能源缺口等重任,煤層氣產業有著戰略性意義,其開采也被視為剛性需求。然而,與之不相匹配的是,雖歷經20多年積累,該產業仍處規模化生產的初級階段,特別是“十一五”“十二五”規劃目標相繼落空,引發爭議不斷,讓行業深感憂慮。如今,煤層氣產業能否迎來曙光?
相比“十二五”期間步伐加快,“十三五”更注重高質量發展,很多進步值得肯定
“有觀點認為,煤層氣產業連續兩個‘五年’沒完成規劃目標,問題連連、唱衰不斷。一段時間內,國家支持力度甚至也在減弱。對此,既要正視問題,也應客觀看待。”談及現狀,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煤層氣研究中心主任張遂安這樣說。
張遂安表示,“十一五”規劃是我國煤層氣開發利用的第一個專題規劃,為了激勵發展,目標制定有意偏高了一些。以此為基準,“十二五”規劃繼續提高任務量,導致落差較大。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十三五”成為重要的戰略調整期。“表面上看,投資速度放緩、政策效應弱化、單井產量不高。但其實,行業取得諸多進展,技術進步有目共睹,低價中標等問題得以緩解,大家紛紛認識到過快、盲目發展的惡果。相比‘十二五’期間步伐加快,‘十三五’更注重高質量發展,很多進步值得肯定。”
孫茂遠也稱,產業帶動的環境、社會效益十分可觀。除了“賺錢”,煤層氣可補充天然氣產量、助力改善大氣環境,更有效解決了瓦斯事故問題。以我國地面煤層氣開采最活躍的晉煤集團為例,自實行井上下聯動抽采、在全領域地面預抽以來,瓦斯超限次數由2006年的300多次降至2018年的3次。“雖說開采量目前還比較少,但煤層氣是以最小環境代價取得最大效益,意義重大。”
對此,一線企業的感觸更為深刻。晉煤集團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舉例,截至目前,晉煤已建成全國最大的煤層氣地面抽采井群,瓦斯治理業務正在山西高瓦斯和煤與瓦斯突出重點礦區逐步拓展。在煤與煤層氣安全、高效共采的同時,還打造了從煤層氣勘探開采、集輸、壓縮液化到終端燃氣銷售的完整上下游產業鏈。“以瓦斯發電為例,僅2018年,瓦斯發電項目就創效2.11億元,發電量連續九年位居全國第一,每年‘吃掉’瓦斯5億立方米以上,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750萬噸。”
今明兩年是關鍵期,在保障措施落實到位的情況下,“十三五”目標基本可完成
在此基礎上,“十三五”目標能不能實現?行業可否扭轉低迷態勢?多位人士給出“有希望”的答案。
孫茂遠分析認為,一方面,煤層氣資源潛力依然巨大。2018年,我國煤層氣表內初步統計,地面狹義煤層氣產量54.63億立方米,煤礦井下瓦斯抽采量129億立方米,煤層氣總產量183.6億立方米、利用量101億立方米。包含煤層氣礦權內的煤層氣、致密氣、頁巖氣“三氣共采”,廣義煤層氣儲量72.6億立方米,煤層氣總產量可達201.6億立方米,煤層氣總利用量119億立方米。
另一方面,根據實際掌握的數據,孫茂遠預估,到2020年,中聯煤層氣、中石油、晉煤等主要企業的產量,分別有望達到30億立方米、45億-50億立方米、接近20億立方米。“加上其他零散區塊的產量,實現地面煤層氣產量100億立方米的目標,至少沒有問題。”
不過,孫茂遠等多位專家同時表示,“希望”建立在保障措施落實到位的前提下,今明兩年是關鍵期。
“法規將煤層氣固化于單一‘煤層’中,束縛了探采范圍,業內呼吁的‘三氣共采’又未能最終落地。企業統計口徑不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增產。煤層氣礦權內的‘三氣共采’及相關優惠政策若能落實,完成目標肯定沒有問題。”一位業內資深專家直言,一口井綜合開發利用,不僅可為整個產業帶來新契機,也能彌補單一抽采的虧損,帶動企業的積極性,推動“三氣共采”正是最重要的保障之一。
圍繞資源管理,張遂安還表示,應重視煤層氣礦權問題。“大家看到,煤層氣資源豐富、產量較少。沒看到的是,真正的煤層氣礦權面積僅占含煤面積的15%,其中拿到采礦權的部分不到6%,可動用資源依然偏少。礦權面積制約了勘探開發,這部分產量如何釋放,也是目前、乃至‘十四五’期間的焦點。”
由于資源稟賦相對不足、難采煤層占比較高,解決技術的適應性和成熟度是關鍵
記者進一步了解到,國家能源局已將“十四五”規劃提上日程,近期就將啟動制定工作。
“在這個時候收到國家層面的鼓勵,及時且必要。”在孫茂遠看來,“有效開發利用”包含多重意義,既要對天然氣資源形成有效補充,也要從根本上解決瓦斯事故問題,更重要是提高單井產量、提升成本效益,增強產業自身的競爭力。而此背后,技術支撐至關重要。
上述未具名人士坦言,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煤層氣技術水平基本迎頭趕上,某些方面甚至超過國外先行者。但由于我國煤層氣資源稟賦相對不足,難采煤層占比高達百分之七八十,技術的適應性和成熟度仍待提升。“一項技術在這里可行,到了另一個復雜區塊可能就不適用。要不斷探索更好、更匹配的技術,同時兼顧效率、成本。”
晉煤集團相關負責人也稱,部分基礎研究不足,首先制約了資源的高效開發。同時,因山西大部分地區的煤層具有松軟低滲透、煤層埋藏深等特點,勘探開發中還存在諸如構造煤的精準判識技術、深煤儲層物性預測技術等關鍵瓶頸,以及針對特殊條件的開發技術。“我們將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加強勘探數據研究分析,全面了解各區塊煤層構造分布、發育等情況。在準確掌握區塊地質條件等基礎資料后,加強不同地質條件下、有針對性的研究,完善配套工藝技術,進行新工藝、新技術試驗,根據實驗結果逐步推廣。此外,通過引進、消化、研究配套工藝裝備,與國內有實力的企業聯合,研究制造符合國內煤層氣開發實際的裝備。”
孫茂遠認為,技術攻關不僅是“十四五”期間的重點,就2021年-2035年的遠期戰略而言也很關鍵。對此,建議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持續并加強扶持,根據實際資源狀況,按大盆地、大區域,分類進行聯合攻關,首先解決占我國煤層氣資源多數的、難采氣田的針對性技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