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國煤礦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事故起數、死亡人數持續下降。這和我國加快推進煤礦智能化建設密切相關。智能化建設是減人提效、實現礦山安全發展的重要途徑,有助于從根本上消除事故隱患,防范遏制各類安全事故。”全國人大代表、合肥工大高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魏臻說。
魏臻在調研中發現,盡管國家發改委等八部門發布了《關于加快煤礦智能化發展的指導意見》,也公布了示范建設煤礦名單和試行驗收管理辦法,但各地在智能化建設和驗收中,仍存在標準過低的情況。
“有的地方驗收標準過低,絕大多數煤礦仍處于基礎自動化的水平,而5G融合通信網絡、5G+無人駕駛、5G+VR遠程可視化采煤等最能體現智能化礦山特質的指標,只被設置為加分項。甚至有些省份在驗收時只簡單考慮單班下井人數是否達標。而這個標準離真正的智能化還有很大差距。”魏臻說。
魏臻介紹,2021年以來,一些高新科技企業瞄準煤炭行業痛點,推出了多種智能化建設聯合解決方案。他們通過引入行業領先的5G、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技術,融合煤炭行業專業知識,形成了智能化建設整體架構,即通過萬物互聯、數據驅動、軟件定義、平臺支撐、服務增值等,構建互聯互通、統一高效、綜合承載的礦山融合網絡,形成數據共享、能力共享、開放統一的礦山數字平臺。
為進一步推進智能化建設,魏臻建議,相關部門應準確定義智能化的實質性含義,尤其要界定其與數字化、自動化礦山的區別。他認為,智能化礦山應將云計算、大數據、5G、物聯網等技術與礦山生產過程深度融合,實現礦山設計、掘進、開采、運輸與提升等環節自規劃、自感知、自決策、自運行,從而提高礦山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對生產過程實時監控,將礦山生產維持在最優水平。
同時,他建議調整現有驗收管理辦法中的相關指標,科學制定智能化建設的各項指標,重點應該放在各個生產環節的無人化或少人化上。行業管理部門應激勵、監督各煤礦努力實現真正的全礦井智能化,而不是礦井局部示范,更不能為了驗收而驗收。
“智能化建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建成后有助于保障安全、提高生產效率,要避免企業以低價中標的方式獲取技術與設備。”魏臻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