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嫩模一级不卡毛片,小黄片在线免费观看,国产一级特黄AA级特黄裸毛片,精品亚洲AV无码国产二三区久久

70年煤炭成就:滾滾“烏金” 源源動力
來源: 國家能源報道 發布時間: 2019-09-25

  新中國成立70周年喜慶之日即將到來。70年間,我國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劈波斬浪,實現了從起步、騰飛到跨越的超凡巨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70年櫛風沐雨,70年春華秋實。煤炭工業作為重要的基礎產業,為國民經濟和社會蓬勃發展注入了不竭動力。回首過往,煤炭工業歷經興衰起伏,數代煤炭人奮斗不息,譜寫了一曲因境而變、可持續發展的精彩華章。

  從人工采煤到智能化,煤炭開采裝備水平不斷提高

  煤炭,被譽為工業的糧食。70年來,滾滾“烏金”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源源動力的同時,煤炭開采技術也在發生嬗變。煤炭生產告別了“肩挑背扛”的原始生產方式,實現了由手工作業向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歷史性飛躍。

  新中國成立初期,截煤機和康拜因采煤機是采煤使用的主要機械。上世紀60年代,國產普采機械化設備試驗成功并應用。

  上世紀70年代初,我國自主研發出首套液壓支架和綜采設備。1978年,經鄧小平同志特批,我國引進100套大型綜采機械化設備和100套綜掘機械化設備,提高了綜合機械化采煤水平。1988年12月,我國第一座特大型礦井——開灤礦務局錢家營煤礦投產,該礦井全部采用綜合機械化作業。

  進入新世紀,“無人化”成為煤炭開采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2014年4月,國內首個智能化無人綜采工作面在陜煤化集團所屬的黃陵礦業公司一號煤礦正式運行,填補了我國煤礦綜采工作面智能化無人開采的空白。如今,我國已走在世界煤炭“無人化”技術研究的前列。

  當前,我國大功率采煤機、輸送機、大采高電液控制支架、物聯網、新型智能傳感器等關鍵設備與零部件國產化能力顯著增強。全國已建成183個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大型煤炭企業采煤機械化程度由1978年的32.34%提高到2018年的96.1%;掘進機械化程度由14.5%提高到54.1%;全國煤礦人均生產效率由137噸/年提高到1000噸/年,增長了6.3倍。

  科技進步也為煤礦安全生產保駕護航。近年來,我國煤礦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均呈下降趨勢。全國煤礦百萬噸死亡率由1978年的9.713下降到2018年的0.093,首次降至0.1以下,達到世界產煤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與此同時,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新工藝開啟了安全、高效、綠色和可持續的“智慧礦山”發展新模式。

  從嚴重短缺到總體富余,供應保障能力跨越式提升

  煤炭是關系國家能源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基礎。新中國成立之初,工業基礎薄弱,百廢待興。當時,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占比達90%以上,成為國家賴以發展的“動力源”。

  我國煤炭資源豐富,儲量多,資源保障能力強。根據全國煤炭資源潛力評價結果,截至2009年底,全國2000米以淺煤炭資源總量為5.9萬億噸,其中探獲煤炭資源儲量2.02萬億噸,預測資源量3.88萬億噸。截至2017年底,我國煤炭查明資源儲量為16666.73億噸,同比增長4.3%。從1978年至2017年,全國煤炭保有查明資源儲量由5959.6億噸增加到1.67萬億噸。

  1949年11月,全國第一次煤炭工作會議召開,確定了“艱苦奮斗,勤儉建國,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指導思想,恢復生產成為了擺在煤炭戰線的第一任務。1985年,我國成為世界第一煤炭生產大國。70年來,全國累計生產煤炭809億噸,其中改革開放以來累計生產煤炭736億噸,占全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的75%左右。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國煤炭產量由1949年的3243萬噸,增加到1978年的6.18億噸,2008年達到了27.93億噸。2018年,我國原煤產量達到36.8億噸,比1949年增長114.0倍,年均增長7.1%。70年來,煤炭供給由嚴重短缺轉變為產能總體富余、供需基本平衡,全國煤炭供應保障能力實現跨越式提升。

  從落后小煤礦到大型煤炭基地,煤炭產業布局日趨優化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煤炭工業在發展中調整,在調整中發展。縱觀煤炭工業發展的歷程,昔日,只有日偽時期遺留的一些傳統落后的小煤礦;如今,我國培育發展了一批規模以上大型煤炭企業和現代化的安全高效礦井,煤炭產業集中度大幅提高。

  從1998年起,國家先后推出了關井壓產和關閉破產政策,到2002年全國累計關閉各類小煤礦5.8萬處。全國煤礦數量大幅減少,大型現代化煤礦成為煤炭生產主體。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國煤礦數量由上世紀80年代的8萬多處減少到目前的5800多處,全國平均單井規模由不足5萬噸/年提高到90萬噸/年以上。年產量超過2000萬噸的企業由兩家發展到28家。截至2018年底,全國平均產能提高到92萬噸/年左右,前8家大型企業原煤產量14.9億噸,占全國的40.5%。

  以2012年為節點,我國煤炭行業結束了“黃金十年”,陷入長達四年多時間的低谷。2016年2月,煤炭行業啟動化解過剩產能行動,改善行業生存困境。2016年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2.9億噸,2017年煤炭退出產能達2.5億噸,2018年退出煤炭落后產能2.7億噸,“十三五”煤炭去產能主要目標任務基本完成。

  隨著煤炭去產能穩步推進,煤炭開發布局進一步優化。2016年底,國家發布《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16~2020》,提出重點建設神東、晉北、晉中、晉西等14個煤炭基地,并劃定了162個國家規劃煤炭礦區。目前,我國已建成了神東、黃隴、寧東、新疆等14個大型煤炭基地,產量占全國的94%左右;建成了陜北、大同、平朔、蒙東等一批億噸級礦區。煤炭生產重心繼續向晉陜蒙新等資源稟賦好、競爭能力強的地區集中。2018年,內蒙古、山西、陜西、新疆、貴州、山東、河南、安徽等8個億噸級省區規模以上企業原煤產量31.2億噸,占全國的88.1%。

  從“燃料”到“原料”,煤炭清潔利用突飛猛進

  70年間,煤炭作為主體能源,在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中占比長期超過70%。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煤炭形成的“深度依賴”以及燃煤產生的嚴重污染,決定了煤炭產業必須走清潔化利用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特別是進入21世紀,煤炭行業不再走挖煤賣煤、燒煤賣電的老路,積極探索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方式。提高原煤洗選比例、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發展現代煤化工技術,為煤炭產業發展提供了先進的技術和廣闊的市場空間。

  黨的十八大以來,煤炭洗選加工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12~2016年,我國原煤入選量分別為20.5億噸、22.1億噸、24.2億噸、26億噸、26億噸,入選率分別為56%、55.8%、62%、65.9%、68.9%。2017年,全國原煤入選率70.2%,同比提高1.3個百分點。2018年全國原煤入選率71.8%,同比提高1.6個百分點。原煤入選率的提高不僅節省了物流環節的運力,而且實現了煤炭清潔利用,提高了煤炭綜合利用價值。

  當前,我國已經擁有世界上最嚴格的燃煤發電污染物排放標準,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清潔高效煤電系統,煤電超低排放機組超過8億千瓦,排放標準世界領先。我國新型煤化工在科技裝備、工程設計、建設運營和產業示范等多方面均取得顯著進步,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推廣產業發展、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奠定堅實基礎。隨著示范項目持續推進建設,我國煤炭深加工產業發展已初具規模。2018年,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氣、煤制乙二醇產能分別達到1138萬噸/年、1112萬噸/年、51億立方米/年、363萬噸/年。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煤炭市場化改革穩步推進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煤炭工業完全按照計劃經濟體制運行,具有鮮明的計劃經濟特色。煤礦由國家投資建設,并且依據指令組織生產。政府確定煤炭價格,按計劃調撥煤炭。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新篇章,煤炭工業進入轉型發展時期。煤炭企業經營自主權逐漸擴大,煤炭價格由政府定價向市場化轉變,現代企業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1992年,國家在徐州和棗莊兩個礦務局進行放開煤炭價格試點。自1993年開始,我國確立了以市場形成價格為主的煤炭價格機制。1994年1月,國家取消了統一的煤炭計劃價格,除電煤實行政府指導價外,其他煤炭全部放開。煤炭企業根據市場需要自主對煤炭定價,擁有了充分的經營權和定價權。2004年,我國建立煤電價格聯動機制,形成電煤價格“雙軌制”。

  2012年,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電煤市場化改革的指導意見》,自2013年起取消重點電煤合同,取消電煤價格 “雙軌制”。2013年,煉焦煤、動力煤期貨成功上市,逐步建立產運需各方共同參與的全國煤炭交易會制度。2017年,我國建立了煤炭“中長期合同制度”和“基礎價+浮動價”的定價機制,發揮了煤炭市場平穩運行“壓艙石和穩定器”的作用,實現了煤炭供需雙方互利共贏。

  目前,我國煤炭市場化改革穩步推進。“中長期合同制度”和“基礎價+浮動價”定價機制不斷完善,兩年期以上的合同得到推廣,中長期合同的比重大幅度提升,合同執行與履約信用數據采集全面開展,“信用煤炭”上線,行業誠信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市場交易行為得到規范。國內煤炭市場價格與國際市場基本接軌,煤炭市場走向更加規范和國際化道路。

  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國際交流合作蓬勃開展

  新中國成立以后,煤炭工業打破封閉式發展格局,實施“科技興煤”戰略,不斷拓寬國際合作渠道,通過資金、技術和裝備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縮短與發達采煤國家間的差距,提高我國煤炭生產、轉化和利用水平。70年來,國際合作領域不斷拓寬、合作對象不斷豐富、合作方式不斷創新、合作成果互利雙贏。

  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先后利用國際能源貸款36.91億美元,開發建設煤礦18處;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與美國、日本等國家合作,建成了當時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煤炭直接液化實驗室,并開展了相關基礎研究和工藝開發。此后,我國積極與國外開展煤炭液化和煤炭氣化,以及瓦斯治理的合作。在技術裝備引進方面,1978年底,我國從前西德、英國、法國、日本、奧地利、美國6個國家的13家公司引進100套綜采設備和掘進設備,拉開了我國煤炭工業引進國外先進裝備的序幕。在煤炭進出口貿易方面,進入21世紀后,我國原煤進出口順差逐年遞減。2009年,我國從煤炭凈出口國轉變為凈進口國。2011年,我國煤炭進口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一。

  近年來,我國許多煤炭企業紛紛“走出去”,到國外開發煤炭資源,煤機裝備也成功出口到主要產煤國家。“十三五”期間,我國以“一帶一路”建設為統領,支持優勢企業通過參與境外煤炭資源勘探開發、上下游一體化聯營、技術裝備輸出、工程承包等方式“走出去”開拓發展空間,積極參與國際煤炭經濟技術合作。國家能源集團、中煤能源集團、兗礦集團、江西中鼎國際建設集團等企業,以及中煤科工集團、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發揮人才、技術優勢,主動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能源項目建設,并取得了較大進展,我國煤炭工業的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我國煤炭企業在海外開展業務時,也重視企業社會責任,積極為當地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從“一煤獨大”到“多業并舉”,煤炭行業踐行綠色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引領煤炭工業走進了綠色發展的新時代。

  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具有“多煤、少油、缺氣”的特點,新中國成立初期,原煤占能源生產總量的比重高達96.3%。70年來,原煤占比在波動中持續下降,2018年下降到最低的69.3%。煤炭占我國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始終保持第一,但總體呈現下降趨勢,由1953年的94.4%下降到2018年最低的59.0%。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占比下降不僅說明我國經濟結構的改善和能源消費結構的優化,也符合我國低碳發展的理念。

  煤炭是我國的主體能源和基礎產業,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以煤為主的能源格局不會發生改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能源發展遵循“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圍繞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大力推進能源變革與轉型。在國家推行節能減排和低碳經濟、綠色發展的大背景下,轉型升級是煤炭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以煤為基,多元發展”,成為我國能源安全新戰略的必然選擇。煤炭行業通過兼并重組、參股控股、戰略合作、資產聯營等多種形式,推動煤炭企業與下游產業、新技術新業態相融合。煤為基礎,煤電、煤鋼、焦化、建材、儲運、金融等相關產業協同發展格局初步形成。新技術、新模式推動了新能源、現代物流、金融服務、礦區休閑旅游、健康養老等多元產業的協調發展。此外,礦區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積極進展,煤炭資源型城市轉型進程不斷加快。

  放眼未來,綠色發展理念已深植于煤炭產業,安全綠色智能化開采和清潔高效低碳集約化利用成為煤炭行業發展的主旋律。煤炭工業將奮斗不負新時代,續寫輝煌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