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8日,陜西府谷縣境內發生2.6級地震,震中位于府谷縣老虎溝煤礦井田范圍內。近年來,由于開采深度不斷增加等原因,礦震事故時有發生。一系列事故引起了相關學者的關注。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防災科技學院副院長劉春平發出呼吁,重視煤礦和非煤礦山地震監測,提高安全生產保障。
“現在的礦震監測都是企業自己在做,但是做得非常不專業,且缺乏系統性。一座礦山建一個地震臺站,分析出來的數據是不具備參考價值的,因為礦震是由自然地質活動和人為的采礦活動相互影響造成的,地震監測必須通過多個臺站監測到的數據進行系統分析。另外,要特別注意那些企業不管、政府不問的廢舊礦井,一旦發生地震是非常危險的。”劉春平說。
礦震監測面臨多重挑戰
劉春平指出,受地質特點影響,我國煤礦、金屬礦和非金屬礦的自然地質條件總體較差,隨著開采深度增加,瓦斯突出、沖擊地壓、巖崩等動力災害,以及各類復合災害、次生災害明顯加劇,造成生產事故頻發,已成為當前影響我國煤礦和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的主要災害之一。如何加強煤礦和非煤礦山安全事故監測和緊急救助工作,最大限度保障開采人員生命和財產安全,防范化解礦山安全生產風險仍是國家應急管理的重大課題。
去年,劉春平經多方調研發現,目前我國開展礦山事故的地震監測,尚面臨諸多挑戰。他發現,目前各類礦山周邊的地震監測基礎總體薄弱。
“我國現有的專業地震監測臺網主要針對天然地震監測設置,全國僅有1000余個測震臺站能在礦山突發事件中發揮作用,特別是西部地區測震臺站尤為稀疏,在臺網布局和專業設備選型上尚無法做到對礦山事件進行精準監測,全礦井區域和局部的監測預警設施覆蓋程度低,針對礦山事故多發區域的監測能力存在明顯不足。”劉春平說。
劉春平指出,我國在礦山事件地震分析處理技術能力上還存在諸多短板。“與天然地震相比,礦震多發生在地表,引發的地面震動初動震相不明顯、信號能量弱、對應的地震震級低,容易被地震臺網日常記錄到的大量小震微震信號所淹沒,基于特征參數的事件識別與分析處理技術尚未有效形成,經常需要事后根據公開報道和人工核實結果予以確認,無法在較短時間內提供精確事件類型及關鍵參數信息,這大大降低了應急支撐實效。”劉春平說。
“此外,一個最大問題是,目前我國缺乏礦震監測相關行業的基礎信息共建共享共治機制。”據劉春平介紹,我國礦山具有數量多、分布散的特征。據統計,全國煤礦數量近6000處、金屬礦山近萬座,其中具有高沖壓傾向的礦山占比較高。若事先掌握足夠基礎信息,將大大提高地震臺網專業人員和技術系統對礦山突發事件類型的判定能力和處理時效。
“目前,地震部門對上述信息掌握的還比較有限,亟須與相關部門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共同提高突發非天然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劉春平說。
需多方共同推進精準監測
加強煤礦和非煤礦山地震監測需企業、政府和地震部門共同努力。
為此,劉春平建議首先應加強礦區專用臺網建設。“建議各地政府參照《山東省煤礦沖擊地壓防治辦法》,以行政法規或部門規章等形式,明確要求具有沖壓傾向礦山,強制配套建設包括地震監測系統在內的沖壓、瓦斯等安全生產專用監測系統,開展礦山開采和停采活動監控,強化突發事件監測能力。”劉春平說。
“下一步,希望各方能夠聯手,聚焦礦山災害事件監測,共同開展礦山監測關鍵技術攻關。”劉春平建議有關部門能夠通過國家重點科技研發計劃支撐地震部門和國內一流科研院所開展科技攻關,研究沖擊地壓等典型事件發生機理,開展事件識別特征技術研發,不斷提高監測臺網服務產品的精準性和時效性,促進礦山安全生產和應急處置能力的提升。
“實現礦區數據信息共享共用,有利于推進礦震精準監測。”劉春平說。為此,他建議建立省級地震部門與礦山安全生產監管、礦山開采企業的信息和數據的互通互聯機制,規范統一相應的監測標準,通過整合利用各行業數據,實現大尺度覆蓋面較廣的國家地震臺網與局部高精度監測的礦山專用臺網的信息結合,共同開展監測技術支撐和信息咨詢服務。